高职研究参考

落实思政教育、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思考

来源:    发布: 2022-10-11   查看:

又是一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,近来,参加了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,尽管其规范性、适应性得到不断提高,但时至今日,存在的问题似乎还有点多,具体表观为:有些理念和提法没有因时而进、因势而新,1+X证书制度、学徒培养制度、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、模块化、结构化、弹性化等概念理解不深,调研路径的丰富性不够,重模仿轻创新、重方案设计轻组织实施、重逻辑推理轻调查研究、重资产购置轻资源共享、重课内课程轻课外课程建设等现象依然存在,校企合作编制人培方案过程中有被企业牵着鼻子走的嫌疑,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太过于刚性、学生没有选择空间,培养目标描述照搬照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、描述千篇一律无特色,有的培养目标定位过宽过深、目标系统层级模糊、衔接不够,课程体系结构性比例不尽合理,A、B、C类课程类型把捏不准,必修课、限选课、任选课认识不清,思政教育、劳动教育、美育教育、体育教育、创新创业教育等体系化思考和实质性建构不理想,资源保障的描述逻辑有歧义,毕业条件的描述严谨性不够,等等。在此,仅就思政教育、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和实施谈点肤浅认识。


1.以思辨性思维建立思政教育、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课程类型


课程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载体、是教学质量生成的关键层面。课程链接着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国家要求,链接着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,链接着学校的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师职业化追求,链接着学校的课堂教学目标与学生职业化成长需要。把住课程的关联关系,有利于把住课程育人的系统性、完整性、科学性,有利于把宏观、中观、微观层面的目标有机链接起来达成目标的落地落细。

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能让学生接受教育,这些活动载体均可以归于课程。
在推进思政教育、劳动教育和美育教育过程中,系统建立上下、左右间的联动机制,形成“人人有责、人人尽责、人人享有”的氛围;建立“大课程”概念,统筹考虑狭义课程和广义课程关系、处理好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关系,及其对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功能与贡献度,消除盲点和死角。狭义课程是指课堂以内的文化基础课、专业平台课、专业课、拓展课等,广义课程是指传统课堂以外的活动育人载体,如社会实践、公益活动、社团活动、竞赛活动、研学活动、科技活动以及跨专业选修的课程等。实践证明,很多时候广义课程的育人成效显著,但这类课程的目标、标准建设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行动。提升育人效果,需要同时强化狭义课程和广义课程的思政教育、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元素挖掘及其教学组织的科学性。


2.以结构化思维建立思政教育、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课程体系结构范式


在构建思政教育、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课程体系过程中,需组建结构化团队开展研究和实践,秉持三全育人理念,发挥思政教育、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理论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和狭义课程、广义课程的协同育人作用,建设富有特色的结构化课程系统和支持系统,形成育人前线由专门理论课“教师专人”+所有狭义课程“教师人人”+所有广义课程“师生人人”的三位一体的全员育人“载体系”,达成专门化理论课程显性育人高聚焦强灌浆、狭义课程隐性育人全覆盖润无声、广义课程活动育人齐协力共参与的态势


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结构范式:“思想政治理论课+狭义课程思政+广义课程思政”。协力推进政治教育、思想教育、职业道德教育、工匠精神培育,让正念、正能量占据学生大脑,德行天下。


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结构范式:“劳动教育理论课+狭义课程劳育+广义课程劳育”。强化劳动意识、劳动精神、劳动法规以及生活、服务性劳动以及技能练习、工艺制作、创意设计、技术试验、岗位实习等生产技能劳动,让创意创新创造充盈大脑,创行天下。


审美教育课程体系结构范式:“美育理论课+狭义课程美育+广义课程美育”。培养学生发现美、感受美、鉴赏美、表现美、创造美,提高审美情趣,让真善美滋润学生心灵,美行天下。


3.以闭环化思维建设思政教育、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教学体系


在实施思政教育、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教学过程中,系统化开发学校工作的每个领域,每个领域的每个体系,每个体系的每个环节的课程思政、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目标链,并具化形成标准链,明确承载的项目或任务链,精心设计有效实施形成组织链,建设立体化资源体系形成保障链,依托信息技术监测推进诊断形成反馈链,辅助决策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实施质量。


在推进思政教育、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过程中,为铸造品牌或打造特色,可以以广义课程为突破重点,结合学校的特色,打造具有个性化的集德育、美育、劳育于一体的“大思政“课程(大人文课程),例如建筑类高职院校从德育、美育、劳育等纬度揭示建筑业发展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,动态开发建设《建筑中国》,在开发过程中,组建团队拿出基本框架和基本文稿,先期引领和行动,同时发动学校各部门、各院系组织教职工、在校学生、毕业校友、合作单位员工以及社会精英等,围绕主题以讲座、研学、参观、竞赛、辩论、演讲、征文、文体活动、公益活动、社会服务等形式参与,不断实践、沉淀和丰富《建筑中国》内容,做到人人皆教育、事事皆教育、处处皆教育、时时皆教育。形成“(专门化理论课)——线(狭义课程)——(广义课程)——(大思政课程如《建筑中国》)”立体化综合育人特色体系,实现人人是育人主角。